|
 |
剧情简介 |
|
1958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的二十八岁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送给他的二胡,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宁夏腾格里沙漠上,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十四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地离开了学校。冯志远没有走,并承担了教授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的教学任务。
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三百多名学生,有三分之二辍了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结果,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
语文《海燕》一课,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式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化育下萌生了绿芽。
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 |
 |
 |
幕后故事 |
|
2006年,一个响亮的名字,引起了中央和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开始在华夏大地、白山黑水之间传送。
他就是把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冯志远。
冯志远老师的事迹,不仅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感动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甚至于感动了中央领导同志。胡锦涛总书记就冯志远老师的感人事迹作出了重要批示:“冯老师的事迹感人至深,要搞好宣传,并安排好冯老师的治疗和生活。”…… |
 |
|